傳統泥作浴室和整體浴室比較

前一陣子的大地震,接到許多客戶需要維修的電話,災情除了壁面龜裂最頭疼的就是浴室在地震之發生漏水。抓漏維修花費了不少心力,這也不禁讓我去思考如何去改善工法減少地震漏水的可能性。

年假帶著家人去日本旅行,入住了一間公寓式旅店,簡潔的一體成型浴室在日本裝修非常普及的工法,剛好當作一個功課,取材分享。

浴室乾區的入口就是一台洗衣機,相信大家並不陌生,日劇場景都是這樣,需要換洗的衣物直接可以丟入洗衣機中,下方有一個接水盤,解決洗衣機排水的高度問題。

洗手台是一個深槽的設計,整體就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浴櫃及洗槽,鏡櫃內有收納及電源功能,洗衣物和刷牙洗臉都可以使用。

濕區的入口就是暖風機的控制面板,大家應該對於暖風機都很熟悉,但是仔細看還有衣類乾燥的功能,表示可以把洗好的衣服掛在裡面乾燥。

小確幸的享受,浴缸旁的防水小電視,老實說影像品質和音效已經相當不錯,雖然螢幕小,但是忙碌了一天泡澡時看新聞或球賽還是可以的。

浴缸的龍頭除了水溫還有水量的控制,可以不用擔心忘記關水,水滿出來,這個台灣TOTO應該也有市場,但是好像台灣官方並沒有販售。


整體浴室的淋浴區排水清潔孔,塑料感滿滿,但是應該在維護上是方便的

壁面的材質也是滿滿的塑料感,接縫處應該是有內藏卡扣防止漏水

其實小空間的浴室適合壁面的照明,配合柔光燈罩,感受上溫和不刺眼

濕區的入口有大家會擔心的高低落差,因為所有的管線牌稅都整合在下方

 

摺疊門的設計以及止水條,實際測試後用水去直沖也不太有水滲漏出來。



整體衛浴在台灣也推行了很多年,但是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主要還是建案很少配置,而台灣的消費者也比較偏向美感而非實用性去衡量,美美的磁磚和大理石,高級感還是勝過滿滿塑膠感的整體衛浴。若是在建案完工後的浴室改裝整體衛浴,又要面臨使用面積縮小以及淋浴水區的地面要架高等等問題。

經歷了多年的實務經驗,我一直認為裝修工程沒有完美的工法,只有業主對於工法了解後的選擇。

傳統泥作浴室與整體衛浴(也稱為一體成型浴室、預製浴室)在施工方式、設計靈活度、防水性、耐用性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,以下是詳細比較:


1. 施工方式

  • 傳統泥作浴室
    • 由磚牆、水泥、磁磚、防水層等材料現場施作。
    • 施工流程包括防水層施作、地磚牆磚鋪設、衛浴設備安裝等。
    • 施工時間長,一般需要數週以上完成。
  • 整體衛浴
    • 由工廠模組化後的建材組合,包含地板、牆壁、天花板、排水系統、衛浴設備等。
    • 到現場後只需組裝與接駁管線,大幅縮短施工時間,也減少施工環境污染。
    • 施工時間短,最快數天內即可完成安裝。

2. 防水性能

  • 傳統泥作浴室
    • 依賴人工施作防水層,若施工不當或時間久了,或是地震導致防水層破裂可能會出現滲水、漏水等問題。
    • 接縫處較多(磁磚縫、地板接縫等),需要定期檢查與維護。
  • 整體衛浴
    • 由於是無縫一體成型的設計,防水性較佳,不易滲水。
    • 縫隙極少,減少清潔與維護的困擾。

3. 設計靈活度

  • 傳統泥作浴室
    • 完全客製化,可依空間大小、個人需求自由設計浴室格局、選擇磁磚款式、衛浴設備等。
    • 可加入特殊設計,如乾濕分離、無障礙設計、浴缸等。
    • 因建材的選擇可以完成高質感的設計呈現
  • 整體衛浴
    • 模組化設計,尺寸與造型較固定,難以完全依現場客製化。
    • 適合標準化建築,如飯店、套房、公寓、小坪數住宅等。
    • 材質比較受限且人造感十足,使用的感受比較廉價。

4. 耐用性與維修

  • 傳統泥作浴室
    • 材料選擇得宜使用壽命較長,但隨時間可能出現磁磚剝落、牆面滲水、地面龜裂等問題。
    • 維修時較麻煩,施工中的污染比較大,可能需要敲掉磁磚重新施作防水層。
  • 整體衛浴
    • 主要材質為FRP(玻璃纖維強化塑膠)或不鏽鋼,耐用且不易發霉。
    • 若有損壞,可能需要更換整組模組,維修成本較高。

5. 施工時間

  • 傳統泥作浴室
    • 施工時間長,通常需數週到數月
    • 施工過程會產生大量粉塵與噪音,影響住戶。
  • 整體衛浴
    • 施工快速,通常1~3天內可完成安裝。
    • 幾乎無粉塵,適合改建、翻修、快速入住需求。

其實仔細評比過後,隨著裝修費用的上漲以及人工缺乏,傳統的浴室施工時間會拉得更長,反觀整體式的衛浴,建材慢慢質感提升,也比傳統工法較優異的抗震以及防水性能,在地震頻繁的台灣,整體式的衛浴工法我相信未來是很多消費者會列入考量的選擇。

尤其是老屋翻新的專案,我建議大家可以把整體衛浴的工法列為選項。

留言